第 30 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 30 章
芙蓉子接著道:“賈府的十二個戲子也在演繹各人的命運,戲班解散時,蕊官給了寶釵,藕官給了黛玉。藕為荷花結果,又一次把黛玉和水芙蓉聯系在一起。
另外菂官早亡,蕊官代替菂官與藕官行假鳳虛凰之事,也是在影射寶黛釵三人事。黛玉死後,寶玉娶寶釵一事。
菂是蓮子之意,又與水芙蓉有關。
第四十回更有黛玉憐荷葉的場景。
寶玉道:“這些破荷葉可恨,怎麽還不叫人來拔去。”
這時林黛玉道:“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,只喜他這一句:‘留得殘荷聽雨聲’。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。”
寶玉道:“果然好句,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。”
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,覺得陰森透骨,兩灘上衰草殘菱,更助秋情。
“花漵”典出唐代崔國輔《采蓮》詩“玉漵花爭發,金塘水亂流”。
書中大觀園裏花漵的景象:
“上則蘿薜倒垂,下則落花浮蕩”
蘿薛垂於花漵之上,是寶釵意像,下面“落花浮蕩”,就是黛玉。
作者用水芙蓉形容黛玉,就是取水芙蓉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”,不同流合汙之意。
這個與妙玉的“欲潔何曾潔,雲空未必空。可憐金玉質,終陷淖泥中。”正好形成對比。”
薛寶琴曾說有一個真真國女兒做的詩:
“昨夜朱樓夢,今宵水國吟。
島雲蒸大海,嵐氣接叢林。
月本無今古,情緣自淺深。
漢南春歷歷,焉得不關心。”
前文說過“女兒”特指忠臣。
滿清統治了全國,朱樓變水國。黛玉投水而死,是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水芙蓉,而妙玉卻“終陷淖泥中”。
書中外貌描寫中把黛玉比西子,黛玉作《五美吟》第一首就是西施,這首詩第一句“一代傾城逐浪花。”
黛玉為什麽這樣寫呢?因為據載,西施最後是沈江而死的。
“吳既滅,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,浮西子於江,令隨鴟夷以終。鴟夷者,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,其死西子有力,故沈西子以報子胥之忠。
《墨子》曰:“吳起之裂,其功也;西施之沈,其美也。”
自古至今,以女色亡國者,世皆罪於女,惟西子例外,無人將其比之妹喜、妲己、褒姒之流,是西子之幸。”
鴟夷就指伍子胥,也就是說吳王夫差為了給伍子胥報仇,把西施沈江了。
伍子胥是何人,與屈原爭奪端午紀念者的人。
關於端午節的由來,歷來就存在著四種說法:源於紀念屈原;源於紀念伍子胥;源於紀念孝女曹娥;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。
《紅樓夢》書中提及西施,西施就是越女,曹娥和屈原都有提及。而這些人全部沈江而死。
書中第七十五回,是賈珍等人“天天宰豬割羊,屠鵝殺鴨,好似臨潼鬥寶的一般,都要賣弄自己家裏的好廚役、好烹調。”
而“臨潼鬥寶”這個成語就跟伍子胥有關。
“臨潼鬥寶”說的是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紛紛爭奪霸主地位,秦穆公為了威震其他諸侯國,采納謀士的建議,邀請十七國諸侯王到臨潼開展覽會,各國把自己的國寶拿來展覽,評出最佳傳國之寶。楚國大夫伍子胥明白秦穆公的用意,在會上舉鼎示威,制服秦穆公的故事。
作者這裏將賈珍比伍子胥,顯然他不喜歡伍子胥,因為伍子胥原來和屈原一樣是楚國人,父親伍奢因直諫被楚平王所殺,伍子胥因此逃至吳國,投靠公子光門下,策劃刺殺吳王僚。……
後來伍子胥就一直效忠吳國。吳王夫差采納太宰伯嚭放回勾踐的建議,伍子胥當面反對吳王的做法,但是沒有被采納。伍子胥又規勸吳王不要攻打齊國,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戰的勝利,而漸漸被吳王疏遠。前484年,吳王夫差賜劍令其自盡,死後屍體被投入錢塘江。
相比較於伍子胥,顯然作者更欣賞西施和屈原這樣矢志不渝之人。
書中種種意像均顯示黛玉投水而亡的結局。
黛玉問:“那麽判詞中的玉帶林中掛,金簪雪裏埋又作何解釋呢?”
芙蓉子道:“其實這位列第一的判詞和圖畫是明亡的意像。
首先要明白,玉帶是明朝官服服制,而到了清朝被廢止。
從隋唐起,玉帶就被定制為官服專用,後來一直沿用下來,到了明朝,對玉帶板的使用標準,比之前歷代有更加明確和細致的規定。
據明代張自烈的《正字通》記載,官員使用的一副標準革帶由20塊帶板組成,包括8塊長方形、4塊長條形、2塊圭形和6塊桃形。這些帶板必須按照規定的順序排列而成。
到了清代,朝代的更疊也使得官服制度有了新的變化。清廷廢除了前朝的官方玉帶使用制度。
金簪也一樣,明代帝王官員的冕冠,會用金簪固定。
到了清朝剃發易服,自然也不用了。
圖畫中四株枯木,而非兩株,雙木為林,這裏是四株,指撐起明朝這座大廈的擎天柱已經枯死,代表明朝官服體制的玉帶掛在枯木上,指崇禎為首,和追隨他殉國的那些官員。
金簪雪裏埋,雪指大清,金簪埋進雪裏,指降清的官員。
一幅畫就是亡國的大明朝意像。
這個玉帶不指黛玉,金簪也不指寶釵,如果指寶釵,那就應該是金釵雪裏埋了。
作者只是把亡明隱藏在了釵黛的判詞裏。
黛玉是畫裏的四株枯木裏的兩株,寶釵代表那一堆雪。
崇禎是作者的君父,在書中不會影射在任何人身上,只體現在這幅畫,和寶玉院子裏的女兒棠上。
掛在枯木上的玉帶,影射肱骨之臣沒了,崇禎也吊死在煤山,大明亡了。
寶玉院裏的女兒棠:
“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,其勢若傘,絲垂翠縷,葩吐丹砂。眾人讚道:“好花,好花!從來也見過許多海棠,那裏有這樣妙的。””
西府海棠並沒有垂下的翠縷,就算垂絲海棠,垂下的花梗也是紅褐色的,也不會絲垂翠縷。
“絲垂翠縷,葩吐丹砂”,就是以發覆面,上吊自盡的崇禎。
據《明史莊烈帝》中記載:崇禎在死前,在衣襟上寫:“朕涼德藐躬,上幹天咎,然皆諸臣誤朕。朕死無面目見祖宗,自去冠冕,以發覆面。任賊分裂,無傷百姓一人。”
計六奇《明孝北略》卷二十說崇禎吊死在海棠樹下,當時崇禎在大家都沒註意的情況下,手攜王承恩,進入了內苑,上登萬歲山之壽皇亭。“亭新成,先帝為閱內操特建者…遂自盡於亭下海棠樹下,太監王承恩對面自縊。”
所以書中為崇禎杜撰出一個“女兒棠”。賈政說:“這叫作‘女兒棠’,乃是外國之種。俗傳系出‘女兒國’中,雲彼國此種最盛,亦荒唐不經之說罷了。”
女兒就是未嫁之人,即沒有投清的人,崇禎為這些人之首,所以以“女兒棠”來比喻他。
書中有一個清客提出匾額:“‘崇光泛彩’方妙。”
賈政與眾人都道:“好個‘崇光泛彩’!”
寶玉也道:“妙極。”又嘆:“只是可惜了。”
後寶玉又說出可惜的原因:“此處蕉棠兩植,其意暗蓄‘紅’‘綠’二字在內。若只說蕉,則棠無著落;若只說棠,蕉亦無著落。固有蕉無棠不可,有棠無蕉更不可。”
明白指出這句“崇光泛彩”指海棠。占了崇禎的崇字,暗示女兒棠即為崇禎。寶玉言妙極,但是可惜不能用,因為太露了。
崇光一詞出自蘇軾的海棠詩:
“東風裊裊泛崇光,
香霧空蒙月轉廊。
只恐夜深花睡去,
故燒高燭照紅妝。”
史湘雲的花簽也是海棠,花簽上的詩句“只恐夜深花睡去”同樣出自此詩。
但是此海棠並非彼海棠。黛玉諷刺應該把“夜深”改為“石涼”,與錢益謙“水太涼”故事同意。
洪承疇剛被抓時,對派去勸降的人破口大罵。皇太極派投降的漢臣範文程去勸降,洪承疇同樣堅不受降。但談話之間,屋梁上忽然落下一塊灰塵,恰好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,他一邊跟範文程談話,一邊數次拂去灰塵。
範文程看在眼裏,於是不動聲色地向他告辭,隨即向皇太極匯報說:“洪承疇不想死。”
皇太極向範文程詢問原因,後者解釋道:“洪承疇在跟微臣談天時,頻頻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塵,絕非一心求死之人應有的表現。”皇太極聽後,連連稱是。
洪承疇正好在五月初五日正式受降,這也是作者要寫屈原的原因。端午節屈原為報國投水而死,而洪承疇卻帶著祖大壽正式投降清朝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芙蓉子接著道:“賈府的十二個戲子也在演繹各人的命運,戲班解散時,蕊官給了寶釵,藕官給了黛玉。藕為荷花結果,又一次把黛玉和水芙蓉聯系在一起。
另外菂官早亡,蕊官代替菂官與藕官行假鳳虛凰之事,也是在影射寶黛釵三人事。黛玉死後,寶玉娶寶釵一事。
菂是蓮子之意,又與水芙蓉有關。
第四十回更有黛玉憐荷葉的場景。
寶玉道:“這些破荷葉可恨,怎麽還不叫人來拔去。”
這時林黛玉道:“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,只喜他這一句:‘留得殘荷聽雨聲’。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。”
寶玉道:“果然好句,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。”
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,覺得陰森透骨,兩灘上衰草殘菱,更助秋情。
“花漵”典出唐代崔國輔《采蓮》詩“玉漵花爭發,金塘水亂流”。
書中大觀園裏花漵的景象:
“上則蘿薜倒垂,下則落花浮蕩”
蘿薛垂於花漵之上,是寶釵意像,下面“落花浮蕩”,就是黛玉。
作者用水芙蓉形容黛玉,就是取水芙蓉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”,不同流合汙之意。
這個與妙玉的“欲潔何曾潔,雲空未必空。可憐金玉質,終陷淖泥中。”正好形成對比。”
薛寶琴曾說有一個真真國女兒做的詩:
“昨夜朱樓夢,今宵水國吟。
島雲蒸大海,嵐氣接叢林。
月本無今古,情緣自淺深。
漢南春歷歷,焉得不關心。”
前文說過“女兒”特指忠臣。
滿清統治了全國,朱樓變水國。黛玉投水而死,是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水芙蓉,而妙玉卻“終陷淖泥中”。
書中外貌描寫中把黛玉比西子,黛玉作《五美吟》第一首就是西施,這首詩第一句“一代傾城逐浪花。”
黛玉為什麽這樣寫呢?因為據載,西施最後是沈江而死的。
“吳既滅,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,浮西子於江,令隨鴟夷以終。鴟夷者,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,其死西子有力,故沈西子以報子胥之忠。
《墨子》曰:“吳起之裂,其功也;西施之沈,其美也。”
自古至今,以女色亡國者,世皆罪於女,惟西子例外,無人將其比之妹喜、妲己、褒姒之流,是西子之幸。”
鴟夷就指伍子胥,也就是說吳王夫差為了給伍子胥報仇,把西施沈江了。
伍子胥是何人,與屈原爭奪端午紀念者的人。
關於端午節的由來,歷來就存在著四種說法:源於紀念屈原;源於紀念伍子胥;源於紀念孝女曹娥;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。
《紅樓夢》書中提及西施,西施就是越女,曹娥和屈原都有提及。而這些人全部沈江而死。
書中第七十五回,是賈珍等人“天天宰豬割羊,屠鵝殺鴨,好似臨潼鬥寶的一般,都要賣弄自己家裏的好廚役、好烹調。”
而“臨潼鬥寶”這個成語就跟伍子胥有關。
“臨潼鬥寶”說的是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紛紛爭奪霸主地位,秦穆公為了威震其他諸侯國,采納謀士的建議,邀請十七國諸侯王到臨潼開展覽會,各國把自己的國寶拿來展覽,評出最佳傳國之寶。楚國大夫伍子胥明白秦穆公的用意,在會上舉鼎示威,制服秦穆公的故事。
作者這裏將賈珍比伍子胥,顯然他不喜歡伍子胥,因為伍子胥原來和屈原一樣是楚國人,父親伍奢因直諫被楚平王所殺,伍子胥因此逃至吳國,投靠公子光門下,策劃刺殺吳王僚。……
後來伍子胥就一直效忠吳國。吳王夫差采納太宰伯嚭放回勾踐的建議,伍子胥當面反對吳王的做法,但是沒有被采納。伍子胥又規勸吳王不要攻打齊國,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戰的勝利,而漸漸被吳王疏遠。前484年,吳王夫差賜劍令其自盡,死後屍體被投入錢塘江。
相比較於伍子胥,顯然作者更欣賞西施和屈原這樣矢志不渝之人。
書中種種意像均顯示黛玉投水而亡的結局。
黛玉問:“那麽判詞中的玉帶林中掛,金簪雪裏埋又作何解釋呢?”
芙蓉子道:“其實這位列第一的判詞和圖畫是明亡的意像。
首先要明白,玉帶是明朝官服服制,而到了清朝被廢止。
從隋唐起,玉帶就被定制為官服專用,後來一直沿用下來,到了明朝,對玉帶板的使用標準,比之前歷代有更加明確和細致的規定。
據明代張自烈的《正字通》記載,官員使用的一副標準革帶由20塊帶板組成,包括8塊長方形、4塊長條形、2塊圭形和6塊桃形。這些帶板必須按照規定的順序排列而成。
到了清代,朝代的更疊也使得官服制度有了新的變化。清廷廢除了前朝的官方玉帶使用制度。
金簪也一樣,明代帝王官員的冕冠,會用金簪固定。
到了清朝剃發易服,自然也不用了。
圖畫中四株枯木,而非兩株,雙木為林,這裏是四株,指撐起明朝這座大廈的擎天柱已經枯死,代表明朝官服體制的玉帶掛在枯木上,指崇禎為首,和追隨他殉國的那些官員。
金簪雪裏埋,雪指大清,金簪埋進雪裏,指降清的官員。
一幅畫就是亡國的大明朝意像。
這個玉帶不指黛玉,金簪也不指寶釵,如果指寶釵,那就應該是金釵雪裏埋了。
作者只是把亡明隱藏在了釵黛的判詞裏。
黛玉是畫裏的四株枯木裏的兩株,寶釵代表那一堆雪。
崇禎是作者的君父,在書中不會影射在任何人身上,只體現在這幅畫,和寶玉院子裏的女兒棠上。
掛在枯木上的玉帶,影射肱骨之臣沒了,崇禎也吊死在煤山,大明亡了。
寶玉院裏的女兒棠:
“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,其勢若傘,絲垂翠縷,葩吐丹砂。眾人讚道:“好花,好花!從來也見過許多海棠,那裏有這樣妙的。””
西府海棠並沒有垂下的翠縷,就算垂絲海棠,垂下的花梗也是紅褐色的,也不會絲垂翠縷。
“絲垂翠縷,葩吐丹砂”,就是以發覆面,上吊自盡的崇禎。
據《明史莊烈帝》中記載:崇禎在死前,在衣襟上寫:“朕涼德藐躬,上幹天咎,然皆諸臣誤朕。朕死無面目見祖宗,自去冠冕,以發覆面。任賊分裂,無傷百姓一人。”
計六奇《明孝北略》卷二十說崇禎吊死在海棠樹下,當時崇禎在大家都沒註意的情況下,手攜王承恩,進入了內苑,上登萬歲山之壽皇亭。“亭新成,先帝為閱內操特建者…遂自盡於亭下海棠樹下,太監王承恩對面自縊。”
所以書中為崇禎杜撰出一個“女兒棠”。賈政說:“這叫作‘女兒棠’,乃是外國之種。俗傳系出‘女兒國’中,雲彼國此種最盛,亦荒唐不經之說罷了。”
女兒就是未嫁之人,即沒有投清的人,崇禎為這些人之首,所以以“女兒棠”來比喻他。
書中有一個清客提出匾額:“‘崇光泛彩’方妙。”
賈政與眾人都道:“好個‘崇光泛彩’!”
寶玉也道:“妙極。”又嘆:“只是可惜了。”
後寶玉又說出可惜的原因:“此處蕉棠兩植,其意暗蓄‘紅’‘綠’二字在內。若只說蕉,則棠無著落;若只說棠,蕉亦無著落。固有蕉無棠不可,有棠無蕉更不可。”
明白指出這句“崇光泛彩”指海棠。占了崇禎的崇字,暗示女兒棠即為崇禎。寶玉言妙極,但是可惜不能用,因為太露了。
崇光一詞出自蘇軾的海棠詩:
“東風裊裊泛崇光,
香霧空蒙月轉廊。
只恐夜深花睡去,
故燒高燭照紅妝。”
史湘雲的花簽也是海棠,花簽上的詩句“只恐夜深花睡去”同樣出自此詩。
但是此海棠並非彼海棠。黛玉諷刺應該把“夜深”改為“石涼”,與錢益謙“水太涼”故事同意。
洪承疇剛被抓時,對派去勸降的人破口大罵。皇太極派投降的漢臣範文程去勸降,洪承疇同樣堅不受降。但談話之間,屋梁上忽然落下一塊灰塵,恰好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,他一邊跟範文程談話,一邊數次拂去灰塵。
範文程看在眼裏,於是不動聲色地向他告辭,隨即向皇太極匯報說:“洪承疇不想死。”
皇太極向範文程詢問原因,後者解釋道:“洪承疇在跟微臣談天時,頻頻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塵,絕非一心求死之人應有的表現。”皇太極聽後,連連稱是。
洪承疇正好在五月初五日正式受降,這也是作者要寫屈原的原因。端午節屈原為報國投水而死,而洪承疇卻帶著祖大壽正式投降清朝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